护航艇作为防御性编队,核心功能是保护母舰和运输舰等战略目标。编队需兼顾防御力与血量,通常采用前中后排三层结构。前排应配置高血量和防御力的舰船,用于吸引火力并承受敌方主力攻击;中排需平衡攻防能力,承担辅助角色;后排则以高攻击力舰船为主,负责输出伤害。这种分层设计能有效应对不同战斗场景的需求,确保护航任务顺利完成。
护航艇的具体编组需结合舰船特性与敌方阵容调整。面对高输出舰队时,可增加前排防御型舰船比例,例如守护艇;对抗防御型舰队时,则应强化中后排输出,选用肯特艇等高伤害舰船。舰船能力值如攻击距离、护甲类型和武器系统等数据直接影响战斗效能,编队时应优先选择属性占优的舰船。动态调整编组策略是应对复杂战局的关键。
护航艇搭载数量取决于舰队规模和资源储备。中小型舰队建议搭载2-3艘,大型舰队可适当增加。搭载位置通常位于阵型前方,利用其被动技能增强韧性。装备选择需明确战术目标,攻击型装备适合主攻舰船,防御型装备则用于保护核心单位。升级护航艇属性和装备能显著提升其在后期战斗中的生存能力。
战术运用方面,护航艇应始终保持与保护目标的距离,形成动态防御圈。宽阔的阵型能分散敌方火力,为友军创造输出空间。针对敌方舰载机编队时,可搭配T800、虚灵等对空型护航艇进行针对性克制。编队移动速度需与主力舰队协调,避免因速度差异导致阵型脱节。实战中需根据战场变化实时调整站位和攻击优先级。
护航艇编组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攻防平衡。过度侧重防御会导致输出不足,而盲目追求攻击则可能削弱保护能力。通过持续观察战斗数据,优化舰船搭配比例,才能逐步形成适应个人战术风格的编队方案。没有绝对完美的编组模板,有效性和适应性才是衡量编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