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母作为海军核心单位,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,但针对其的克制手段需要结合兵种特性与战术配合。战列舰是对抗航母的首选单位,其超远射程与高额对海伤害能有效压制航母编队,同时配备防空炮或对空奖章可减少舰载机造成的损失。潜艇则凭借隐蔽性成为偷袭航母的利器,尤其在敌方缺乏反潜单位时,潜艇的鱼雷攻击能快速削弱航母战斗力。集中使用火箭或歼击机进行空中打击,也能通过高频率输出消耗航母耐久度。
航母的防御弱点在于其依赖舰载机进行远程打击,本体抗打击能力较弱。战术上需优先破坏其空中力量,通过高攻速歼击机或防空炮削弱敌方制空权。海军编队中建议混合配置战列舰与巡洋舰,前者主攻航母本体,后者提供防空掩护。若敌方航母配备护航舰队,可派遣潜艇绕后切入,或利用侦察机锁定位置后发动饱和式火箭攻击。资源分配上需确保重工业产能倾斜于战列舰与潜艇的生产线。
陆军单位在对抗航母时作用有限,但火箭部队若能部署于沿海阵地,其超远射程可对停泊的航母构成威胁。需注意火箭部队移动缓慢且易受空军反制,必须搭配防空单位保护。空军方面,轰炸机对航母的伤害效率低于火箭,但胜在机动性强,适合针对无护航的落单航母。战术核心在于多兵种协同:海军正面牵制,潜艇与空军实施侧翼打击,同时利用侦察机持续监控敌方动向。
资源管理与军官培养直接影响反航母作战的可持续性。军官技能优先选择对海增伤射程强化等属性,战列舰指挥官需侧重军事与学识属性以提升火力与命中率。资源采集应保证钢铁与石油的稳定供应,避免因产能不足导致反制部队无法及时补充。后期可考虑建造己方航母形成制衡,但需投入大量资源与时间成本,需根据战场形势谨慎决策。
对抗航母需遵循侦察优先、火力集中、兵种互补原则。战列舰与潜艇构成主力输出,空军与火箭提供辅助压制,同时通过防御奖章与防空单位降低战损。战术执行需保持灵活性,根据敌方编队配置实时调整攻击重心,确保在资源消耗战中占据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