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采矿容量的核心在于优化工程舰配置与仓储系统。采矿效率受限于工程舰的存储上限,当库存满载时会自动返航,因此需要通过升级运输船仓储模块、编入高容量舰船以及合理选择采矿平台来突破这一限制。中型工程船搭配满载仓储的AC721运输船是前期性价比最高的方案,单船可提供超过22000的仓储容量,显著减少往返频次。
采矿平台的等级直接影响资源采集的自动化程度。初级采矿平台仅能小幅提升采集速度,而高级平台可实现资源直运功能,免除工程舰返程步骤。基地扩建至6级后解锁初级采矿平台建造功能,选址时应优先覆盖高密度矿区,确保平台范围内同时容纳多艘工程船作业。采矿平台升级需平衡资源消耗与效率提升,中级平台能降低资源开采难度一级并增加工程船容纳数量。
工程舰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基础采集效率。大型工程船虽然单次采集量更高,但需要消耗更多指挥值;中型工程船的综合性价比最优,其效率可达小型船的两倍。技术值分配应优先提升航行速度与仓储扩容,移动速度每提升15%可节省约20%的往返时间。舰队编组时需注意,多艘工程船同时作业不会叠加采集速度,但可通过分散矿点降低单船负载。
计划圈的规划策略能有效压缩无效航行时间。将矿点置于计划圈边缘可缩短常规移动距离,利用曲率航行覆盖主要路径。基地与计划圈中心连线应与矿点形成最短路径,重叠计划圈需拆分计算最优路径。长时间离线时可启用基地护盾保护采矿舰队,同时将战斗舰船临时编入矿队以增强仓储能力。
后期发展需统筹采矿与战斗资源配置。重型工程船解锁后应逐步替换低级单位,同时保留部分小型工程船用于低等级矿区采集。前哨指挥中心的建设能扩展仓储中转节点,配合高级采矿平台形成分布式资源网络。资源分配上建议金属采集占比不低于60%,晶体与重氢按科技树需求动态调整,避免单一资源溢出导致的容量浪费。